Byungchae Ryan Son

AI 时代的『躯体』:凝视屏幕背后的肉身

  • 撰写语言: 韓国語
  • 基准国家: 所有国家country-flag
  • 信息技术

撰写: 2024-05-16

撰写: 2024-05-16 10:43

上週,UMG(環球音樂集團)在與TikTok的授權協議到期且重新談判破裂後,已從該平台刪除其整個音樂目錄。由於泰勒·斯威夫特、德雷克等許多藝術家的音樂被刪除,因此使用者觀看的影片中包含相關音樂的音訊被靜音,創作者也無法再將相關歌曲新增到新的影片中。UMG表示,做出此決定是基於該短影音平台充斥著AI生成的錄音,並鼓勵AI音樂創作,等同於資助AI取代藝術家,以及幾乎沒有努力應對大量侵犯版權的內容、仇恨言論、偏見和霸凌。


從大眾的角度來看,AI既是一種新技術,也是一種新型態的技術。因為它是第一種學習型技術,並且具備超越創作者能力並獨立發展的潛力。但是,AI的潛力持續快速實現的現象,也意味著人類未來預測的迫切性。而UMG與TikTok之間重新談判破裂、去年Open AI內部失敗的政變、伊隆·馬斯克的TruthGPT計畫等至今貫穿整個AI生態系統的重大議題,大多數都充滿了對立、戰爭、人類生存等詞彙,這一點值得注意。


換句話說,當我們想像技術的未來時,可以確認我們默認採用的主要框架是165年前查爾斯·達爾文的進化論。


達爾文的進化論觀點在總部位於舊金山的非營利組織AI安全中心(The Center for AI Safety)的聲明中得到了淋漓盡致的體現,他們強調,緩解AI帶來的滅絕風險應該成為與大流行病或核戰爭同等規模的全球優先事項。他們假設,由於自然選擇,未來最有影響力的AI可能會具有自私的傾向,更偏愛自己的議程而不是人類的安全。當然,採用這種自然選擇作為根本觀點是有意義的,因為考慮到AI作為一種學習、成長並發展出卓越適應能力的技術的地位。因為這是對先前內建於技術採用模型中,僅作為人類使用時才能存活的非活動工具的限制的應對措施。


但是,我們也必須注意到,這種觀點在賦予AI獨立主體性方面可能過於預期。在目前的生成式AI平台中,可以確認,擁有更接近人類智慧的AI的出現還很遙遠,而自然選擇的觀點也存在一個副作用,即將人類在發展過程中感知為比實際上更遙遠的存在。毫無疑問的是,人類有意創造AI,並且我們的社會體系也正在被AI重組和重新塑造。


布魯諾·拉圖爾的行動者網絡理論(Actor-Network Theory)有助於我們更清楚地理解這一點。它超越了傳統上將人類視為唯一具有主體性的行動者的觀點,而是將非人類個體,即AI,也視為形成網絡並產生影響的主體性存在,從而使我們能夠確認這兩個核心行動者之間的相互依賴關係。換句話說,ANT觀點給出的啟示是,我們在開發與AI共鳴的系統時,必須牢記制衡。這讓我們能夠擺脫像馬克·安德森的科技樂觀主義者宣言中所主張的那樣,將人類定義為技術發展的被動接受者的危險。

AI 时代的『躯体』:凝视屏幕背后的肉身

從《一級玩家》、《創戰紀》等電影到如今的元宇宙概念,我們都熱切地談論著我們所體驗的一切將如何在沉浸式環境中以多麼豐富和逼真的方式在數位空間中呈現。然而,即使在這種對技術未來的想像中,人類的肉體仍然過於熟悉,以至於毫無趣味,我們往往停留在現實世界中坐在不起眼的房間裡,只凝視著戴在頭上的裝置的螢幕。也許,在對技術進步的歡呼聲中,相對較少受到關注的人類肉體所處的環境和狀況的考量與改善,可能是技術企業取得切實成功的另一個機遇領域。人與技術之間的相互依賴性非常明顯。我們需要從向下、自然選擇的進化中心觀點轉向向上、人為中心、相互依賴的觀點,讓人類成為變化的核心引擎。



參考資料


擔心AI的達爾文式論點⁠⁠⁠⁠⁠⁠⁠

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