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yungchae Ryan Son

AI時代的「身體」:好好吃飯的模糊性

  • 撰写语言: 韓国語
  • 基准国家: 所有国家country-flag
  • 食物

撰写: 2024-05-16

撰写: 2024-05-16 12:31

去年6月,美國農業部(USDA)在新加坡之後,成為全球第二個批准細胞培養雞肉上市的國家。美國企業Upside Foods生產並銷售培養肉,其生產過程利用動物細胞在生長過程中相互交織形成薄片的方式,創造出接近雞胸肉的口感。Upside Foods表示,他們的產品是值得為之奮鬥的食物。由於牛、豬和其他肉類生產過程排放的碳排放量佔整體食品生產的57%,因此該公司透過培養肉傳達的核心概念是「永續肉類」。儘管未來仍需克服大規模生產的技術障礙,但這個案例證明,在「食物」這個議題上,我們不再僅僅站在自然的頂端,而是邁向人類智慧的下一個領域,這是一個值得注意的現象。

AI時代的「身體」:好好吃飯的模糊性

「天然萃取物」、「天然」等詞彙長期以來一直有效地傳達或讓人們意識到,各種形式和功能的化妝品、食品、生活用品等產品,在與我們的身體接觸或被吸收時所具有的價值。這源於人類認為自身起源於自然,以及將自然視為有機體和生命體的自然觀。因此,為了促進萃取以外的生成範式下食品產業的發展,我們需要觀察當代人們與自身身體關係的變化。ROC針對20至60歲的男女20人,運用民族誌研究方法,探討健康與身體意識之間的關係,發現了一些有趣的相關模式。


首先,健康被視為一種日常狀態。一位40多歲的男性患者在與專業醫療人員的對話中,首先表達了因疼痛而無法出差或打高爾夫球等日常目標的遺憾。一位60多歲的女性每天為了運動而提早一站下車,步行回家,她用日常行為的變化來描述自己的膝蓋疼痛症狀。這些案例表明,「健康」的意識其實體驗得非常模糊,進一步來說,對於什麼對健康有益,什麼有害,外部和內部的建議並未被明確接受。


其次,食物的選擇受到個人和家庭的信念體系影響。有些人從父母那裡自然而然地習得「生病了就要吃肉」的經驗性認知,也有人因為孩提時代目睹豬隻屠宰的場景,而導致成年後對肉類攝取感到反感。一位50多歲的女老闆在了解烘焙業過度使用糖的情況後,平靜地談到自己在經營的餅乾店中設定的最低限度糖使用標準,同時也表現出欣慰之情。這意味著,調查參與者普遍能夠明確地提出避免食用或不應食用的食物的依據,並很容易將其與日常實踐連結起來,但對於什麼是更好的選擇,卻始終表現出模糊的反應。


第三,食物的選擇包含預防的意義。醫學領域最大的疑問之一是服從性。人們知道自己在許多細微的層面上感到不適,或身體的正常功能不完整。他們談到為了改善肩部的活動範圍、減輕背痛而投資於皮拉提斯或居家訓練,或服用相關藥物,但許多情況下,他們都體驗到日常生活中持續性的限制。即使知道自己需要戒酒、避免辛辣和鹹的食物,但有些人仍然難以改變自己的飲食習慣,而他們選擇的最常見策略之一就是透過食物來進行預防。選擇全麥麵包漢堡、減少奶茶攝取量或減少整體進食量等嘗試,都基於「至少藥物可以不吃,但食物還是要吃」的合理性,這對相關企業來說可能是一個機會。

AI時代的「身體」:好好吃飯的模糊性

人們對減少攝取有害食物的作法反應更為明確,但對於什麼是個人適宜的,卻感到困惑。這在護膚、保健食品、防曬霜等消費行為中也同樣存在。人們基於「時間久了就會看到效果」的信念和信任進行投資。也許解決方案在於,以個人所屬的家庭等社群作為最小單位,去理解影響食物意義、選擇和購買決定的因素,並從中了解被提及的適當食物及其相關的慣性認知。


參考文獻


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