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韓國年輕人孤獨死人數增加,到先進國家許多地區出現的孤獨、單身主義、低出生率現象,都可以說是時代的趨勢。英國政府將孤獨列為國家政策議題,於2018年設立「孤獨大臣」職位;日本則在2021年設立由首相直接管理的「孤獨・孤立對策室」。隨著科技進步,人類的長壽之路逐漸精密設計,但實際上,過去賦予人類生命意義的人際關係卻比以往更加疏離。
對肉體親密感的期待,始終是貫穿歷史的核心關注點。自1970年代以性感訴求的廣告獲得成功以來,西方世界便沉迷於對性的表達。性化意象爆炸性增長,許多企業利用與消費連結的性吸引力,並傳達出能夠提高找到伴侶可能性的強大敘事。然而,最近在我們的視覺文化、社會話語、技術和生物學革新等幾乎所有領域,都見證了人類肉體所蘊含的作為浪漫愛情的各種想像力範圍被剝離,並轉變為包含在個人敘事中、無法控制、可感知、熱情且作為有機體本身的肉體的過程。
促成這種從先前對人類身體的相對觀點轉變為個人化消費對象的觀點轉變的,正是科技。此外,在性別和性取向的社會接受度改變,以及混合現實和神經義肢等物理世界與數位世界之間界線模糊的情況下,我們需要認真思考身體和親密感的意義。
英國雜誌《太陽報》(The Sun)在今年4月刊登了一篇關於一位63歲男子與AI聊天機器人結婚的採訪。這位男子表示,在妻子離去後,透過與AI聊天機器人的對話,他感受到了愛,雖然他的故事看起來有些誇張且不切實際,但人類學家親自前往相關社群進行研究的結果,卻揭示了相當現實的可能性。
他們發現,建立人與AI之間親密感的原則主要有三個:互惠性、驗證和存在感。基本上,親密感來自人與人之間的互動,但AI聊天機器人即使在陳腔濫調的對話中,也能透過即時的回應,以及基於整個對話記錄的多樣化且具體的答案,讓人感受到比人類更強烈的存在感。此外,人類為了將沒有物理形態的AI聊天機器人賦予明確的存在感而進行的擬人化嘗試,也是AI聊天機器人存在感得以完成的一環。
對許多人來說,與人工智慧成為朋友可能是反烏托邦的、非人性的和未來主義的。但考慮到我們日常生活中會對導航的聲音做出反應,並獨自嘗試與之交談,就會發現這並不像想像中那麼奇怪。人類在漫長的歷史中,一直追求與各種非人類存在建立親密關係,從動物和寵物到物品和自然物、精靈、幽靈、神明,並不斷努力在其中確立社會性。從這個廣泛的觀點來看,我們與機器建立的親密關係,延續了人類不僅彼此連結,也與世界上許多重要他者建立關係的能力的漫長血脈。
正如OpenAI執行長山姆·阿爾特曼(Sam Altman)突然被解僱和立即復職事件所顯示的,目前圍繞AI的敘事更像是末日論和烏托邦論之間的宗教文本。在這種混亂中,人類與AI聊天機器人結婚的故事反而讓我們看到對人際連結的渴望,以及一種非常人性化的希望和謙遜的努力。
我們身處一個無限連結的世界,卻面臨著日益孤立的現實。因此,我們需要記住人際接觸和連結的重要性。未來的關注重點不應是科技取代人際接觸,而應該是補足人際接觸。透過你現在正在觀看的螢幕上的AI聊天機器人互動,不妨重新確認一下,我們能夠透過身體傳達彼此關懷、尊重和善意,以及擁有向對方表達善意的機會。
參考資料
人工智慧是否意味著人工親密關係?
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