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辦公室待上 12 小時並在網路上發文炫耀,這是一種炫耀。但在健身房每天花 5 個小時鍛鍊,並讓 Instagram 和 TikTok 上的每個人都知道,這也是一種炫耀。」
"사무실에서 12시간을 내고 온라인에 포스팅하는 건 플렉스죠. 하지만 하루에 5시간씩 헬스장에서 운동하고 인스타그램과 틱톡의 모든 이에게 알리는 것도 플렉스죠."
這是參與一個針對美國和尼日利亞青少年(針對社群科技領域的公司,旨在理解 Z 世代的網路文化)的人類學專案的其中一位訪談者的引言。
將工作狀況分享到社群媒體上,這也是一種炫耀…
新冠肺炎大流行及其後加速的自動離職現象,讓許多只依靠薪資的人們開始反思「工作的改變意義」。在韓國,也曾出現過一些成功的導師,他們在 YouTube 上以「月入千萬韓元」為關鍵字,充斥著大量的內容。
但以當時為基準,我們真正需要重視的問題是
- 不是『透過工作能賺更多錢嗎?』
(重新審視支撐工作奉獻的互惠性,創造讓工作更有意義的新方式)
- 『能否在有限的時間內創造自己想要的生命條件?』
(不是擺脫工作的自由,而是創造生命條件的自由,一種重新定義自己人生的新方式)
這也意味著工作自由的標準改變,在生活中扮演核心角色的工作的重量,或許已經下降到不需要再喊出工作與生活平衡的程度,成為了促成這種轉變的契機。
關於這些反工作理論,上述人類學家所進行的專案的前提如下。
- 為什麼我們必須假設所有工作都本質上是有意義的?
- 因為它植根於社會理論家所稱的「勞動社會」的廣泛思想和制度。
- 哲學家安德烈·戈爾茨(André Gorz,1980)認為,幾乎不工作或完全不工作的人,其行為違反了共同體整體利益,因此不具備成為共同體成員的資格。
據說,之後透過現場調查確認的趨勢變化如下。
- 許多年輕人開始質疑家庭、政府等傳統制度。
- 將自己定義為 Soro Soke 世代(敢言世代)。
- 對上一代人來說,敢言是一種不禮貌的表現,但科技讓這成為可能。
- 「飲食」、「健康」成為人們追求美好生活的首要標準,其中經常包含儘可能少工作甚至不工作,同時吃得很好,活得光鮮亮麗。
將焦點轉移到『什麼才算美好生活』的問題上。
當然,這項研究結果可能僅限於美國和尼日利亞部分年輕人。但另一方面,它也與我們在媒體、YouTube 等媒體內容中經常看到的 MZ 世代上班族的形象非常相似,因此分享給大家。
也許在即將到來的勞動節前夕,這篇內容能成為你反思自己以及與你一起工作的同事們的良好參考依據。
「我們現在過得好嗎?」
資料來源:
不該做的工作:反工作理論與互助的韌性
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