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提供網站流量分析服務的SimilarWeb,證實Open AI(開發出ChatGPT,震驚全球)的流量自去年5月以來每月下降10.35%。起初,它新奇有趣,吸引了全球人們的關注和時間,但除非它在生活中扮演的必要角色變得明確,否則它可能很快就會被遺忘,這是一個令人警醒的現象。當然,考慮到從原本18億的龐大流量下降,以及生成式AI這個時代性典範的趨勢,這可能並非未來的大問題。然而,我們需要確認的是,無論多麼出色的服務,使用者生活相關性(Relevance)都決定著其成敗。
我們所看到的某個人的事業,對該創業家而言,卻是其在極其私人的領域中所做的選擇和奉獻。例如,最近將Twitter更名為X的伊隆·馬斯克,雖然沒有解釋原因,但他公開表示自己喜歡X這個字母,並決定將象徵Twitter的藍色小鳥放出鳥籠。他於1999年創辦的X.com,開啟了他對X的熱愛,這份熱愛也在之後與PayPal合併的過程中延續,他主張將公司命名為XPayPal,之後的SpaceX、Tesla,以及他對超級應用程式X的願景,都與此相關。
重要的是,就像創業家一樣,使用者使用服務的經驗也建立在極其個人的興趣和需求之上。媽媽們的購物和烹飪是為了家人而奉獻和表達愛,而家庭中眾多智慧型裝置中,一位新手丈夫最推崇的是用來烤肉的小型且便宜的智慧型溫度計,這與他與周遭人們的溫暖關係息息相關。
然而,企業對於產品和服務與使用者之間的相互關聯性的關注卻非常有限且不持久。從最初的產品規劃階段到之後的營銷活動會議,提出的問題大多圍繞著「哪個想法合適」。曾經有一段時間,短影音內容席捲了網路。21世紀初,Facebook(臉書)這個讓全球人們可以在網路上建立關係的平台出現了,並由此開始製作輕量級的內容,方便人們消費和傳播。從國外的BuzzFeed到國內的一些平台,淺顯有趣的主題內容風靡一時,推動了企業的發展,但如今卻縮水或消失了。輕量級內容對大眾的影響力減弱了,因為在TikTok和Instagram出現後,大眾成為了媒體內容的主持者。
《Look》(注視)一書的作者克里斯蒂安·馬茲貝格在20年的諮詢生涯中明確表示,每次都能引導客戶企業創新並克服危機的,不是想法,而是洞察力。他指出,只有觀察我們眼前的前景(foreground)和幕後發生的背景(background),才能獲得這種洞察力。他表示,實際上,由各個領域經驗豐富的專家組成的企業之所以無法創造出真正有意義的改變,是因為「他們不知道如何區分什麼是重要的」,並且觀察是了解什麼對自己和他人都真正重要的唯一且緩慢的技能。
Dan Douglas / Getty Image
隨著大量的大數據和統計數據湧現,我們開始聽到消費者在做什麼。企業領導者為了做出無數的微觀和宏觀決策,會查看記錄了外部發生事件的大規模數據集,但沒有人會去問他們對數據集中未記錄的部分有多關注。在確認誰出席時,沒有人會問誰沒有出席以及原因,當一個人發言時,沒有人會問其他人為什麼選擇保持沉默,在討論新趨勢時,沒有人會問人們不討論什麼。
因此,在想法層出不窮的情況下,僅討論可見和可驗證的變化,只會追求短期成果,而無法進一步加深相關性,導致相關性與其距離越來越大。因此,當有人問你「這個想法如何?」時,往往很難回答。在人類學領域,人們討論人類創造力的存在意義,認為人類創造力的目的是為了讓人們能夠按照自己的意願引導他人。如果你正在討論產品或服務的想法,我建議你持續關注其他人的背景。有時,需要考慮的是過程的改變,而不是專注於哪個想法。
*本文為2023年8月21日《電子新聞》署名專欄的原文內容。
參考資料
注視:在一個分心的世界裡如何專注
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