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月的寒冷夜晚,一位男士站在斑馬線前。他想着在家等他的小女兒。信號燈轉為綠燈,他踏上道路的瞬間,一輛白色休旅車以高速從他面前駛過。這位男士會做出什麼反應呢?驚訝?憤怒?
但如果這位男士是駕駛者,情況就會不同。在看到黃燈時,他可能會認為加速通過十字路口比突然減速更合理。
即使是同一個人,遇到不同的情況,立場也會有所不同。
這就是『行動者-觀察者偏差』。
人們常常將數據與客觀性、事實、Fact等意義聯繫起來。
這包含以下事項:
- 是否為經驗事實
- 是否所有人都會有相同的感受
但是,這一點反而會讓我們看不到隱藏在統計結果背後的『各種事實』。
―――
行動者-觀察者偏差是一種認知偏差。當自己採取行動時,會考慮情境因素,但當判斷他人的行動時,卻傾向於將其歸因於對方的性格或意圖。
在企業的決策過程中,也會出現這種偏差。
A. 在設計問卷時,集中於產生針對產品和品牌價值確認的問題,或者
B. 為了產品企劃而與人們會面時,將注意力放在日常風景中的『產品』上,或者
C. 在彙整數據結果報告時,以符合決策者意圖的方式整理文字,或者
―――
有效的因應方案如下:
- 跨職能團隊:維持專業性,但同時建立一個能夠在各團隊內自由交換意見,不受政治性決策影響的結構。
- 強化回饋迴路:建立更立體地審查來自客戶和團隊成員的回饋機制,例如參與式工作坊的形式,非常重要。
- 實際使用者現場調查:必須努力建立初期數據,以確認產品或服務在什麼時刻、以什麼意義出現在人們的生活中。
以人為本、以客戶為中心的做法是許多企業強調的價值觀。但企業在追求以客戶為中心的同時,決策者本身也是人,因此也可能陷入行動者-觀察者偏差。在每個流程中,參與者做出判斷的時刻,如果能思考『自己沒看見的「各種現實」是什麼』,或許會有所幫助。
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