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提:死亡來臨之際,悔恨也隨之而來
在後悔之前,要心懷感恩。
情境:想死,但媽媽傳了訊息來
那是發佈在社群媒體上的文章。雖然不認識發文者,但文中提到他長期飽受憂鬱症之苦,現在只想好好休息。接著,文章寫到,在看到媽媽傳來的訊息後,他開始猶豫了,媽媽的訊息是『女兒,今天天氣真好』,還附上生活費。
『如果我死了,媽媽會很難過嗎?』
許多留言回覆,但我只感受到一股窒息般的嘆息。
現象:子女的身體出狀況,會轉變成父母的罪惡感。
我娘家那邊有很多親人死於癌症。其中,40、50多歲就過世的表哥們也不少。他們正值壯年,是家中的支柱,在待了15年以上才終於獲得肯定的公司,卻像說謊一樣,在短短56年內接連離世。
「如果還能再活五年就好了。」
其中一位表哥在過世前幾天,見到我時不斷重複著這句話。
然後幾年後,兄弟中最年長的表哥也因癌症去世了。
失去兩個兒子的伯父當時已經90歲了。伯父身材高挑,長相俊美,在村裡是出了名的學霸,曾擔任報社記者,但因政權更迭而失去所有機會,此後便一直務農維生,心中充滿著許多遺憾。但在我認識伯父的這段時間裡,在表哥的葬禮上看到的伯父表情,至今仍揮之不去。
一片茫然。
當時他並非坐在靈堂裡,而是坐在靈堂外走廊灰色的鐵製椅子上,他的臉上毫無表情。
我感到害怕。如果我發生意外,不幸先離開人世,我爸媽會不會也露出這樣的表情?
我因為太過於努力鍛鍊,用過重的重量進行重量訓練,結果導致腰椎間盤突出,在玉水站附近的醫院診斷出來的那天,媽媽在地鐵站等車時突然哭出來了。
我的身體不再是我的了。子女的身體出狀況,會轉變成父母的罪惡感。之後的半年,我只能臥床休息,這個念頭不斷地在我腦海中盤旋。
我沒有當過父母,怎麼可能理解父母的心情呢?只能根據我觀察到的父母反應來推測。對於父母來說,每天都必須面對自己先離世的子女的死亡,而且是在人生的最後階段,沒有力量,也沒有希望,這難道不是最糟糕的情況嗎?
想法:離開的人和留下的人,都應該把選擇放在當下。
電視劇《今生也請多指教》(이재, 곧 죽습니다)的最後一集,自殺身亡的男主角以母親的身分重生。與之前各種意外事故導致早逝的轉世不同,男主角以母親的身分活到老死。在確認兒子遺體的那一刻,以及在葬禮上捧著兒子遺照行走的那一刻,都沒有比他爬上山頂的那一刻更痛苦。因為他意識到,為了遵守媽媽『活下去』的遺願,他必須繼續活下去。
毫無疑問,生活並不容易。慾望驅使我們渴望改變,為了在現實中實現這些改變,我們懷抱希望並付諸行動,但也會遭遇挫折。當慾望消失後,生命的意義也會逐漸淡去。在這個過程中,我們會感到孤獨,與家人的珍貴時光也會漸漸消逝。就這樣,我們繼續生活著。
讓我們回到一開始社群媒體上發文的網友。事實上,外界其他人似乎也無法提供任何幫助。因為,只有血濃於水的親情關係,以及時間的沉澱,才能讓當事人真正意識到自己所做的選擇的意義,這也僅是離開的人和留下的人的事。
偶爾會覺得生活很沉重。當這種感覺出現時,我也會思考人生的意義是什麼。
那時候,我的結論就是『先活著』吧。至少在我父母過世,並且我還需要為他們祭祖的這段時間內,我要先活著。之後,我的生活可能被充滿意義的新關係所填滿,也可能因為意想不到的人生理由而變得更加充實。先為今天的自己沖一杯咖啡,填滿空空的杯子,再載媽媽去寺廟,專注在這些細微的時刻,並付諸行動。
我相信,這樣做之後,我一定會有某個時刻會感到安心,並且想著『啊,原來我得到了那麼多愛』。
讓我在現在感到快樂的人,那些理所當然地陪伴在我身邊的人,我該如何帶給他們歡笑呢?
我想,在陽光明媚的星期天,思考這些問題也是很正常的吧。在此,我建議大家做出讓自己感到幸福的選擇。
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