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yungchae Ryan Son

數位隱私的模糊地帶

  • 撰写语言: 韓国語
  • 基准国家: 所有国家country-flag
  • 信息技术

撰写: 2024-05-10

撰写: 2024-05-10 12:17

美國政府於上個月底正式宣布在所有聯邦政府機構的設備和系統中刪除抖音(TikTok)


歐盟和加拿大也紛紛效仿,做出此決定的依據是抖音精密的用戶數據收集方式,以及中國政府擁有企業數據的訪問權限。圍繞抖音的個人隱私問題,早在2、3年前就已經被廣泛意識到,用戶會在YouTube或Google搜尋中使用「刪除抖音」、「拒絕抖音Cookie設定」等關鍵字進行搜索。上個月,法國政府難以拒絕所有Cookie收集的原因,以及對抖音英國和愛爾蘭公司處以500萬歐元的罰款,都是對此類用戶數據收集和利用擔憂的實際反擊措施。


但據預估,抖音在去年創造了接近100億美元的廣告收入,並且與其他平台相比,每個用戶的停留時間最長,應用內付費也連續7個季度實現增長。


因此,僅憑平台本身的魅力來斷定抖音的增長是不夠的。相反,我們需要將這一現象視為反映當前用戶對數位隱私模糊態度的鏡子。


隱私權對於個人而言,就是控制其他人如何、為何以及透過何種方式獲取自己資訊的能力。在現實生活中,帽子、筆電貼膜可以簡單明瞭地保護隱私,那麼數位領域的隱私管理又是如何呢?人們對企業過度追蹤位置的新聞感到憤怒,卻不更改iPhone的設定。也許他們只是屈服於社會壓力,要求自己表示關心,並採取折衷的態度,繼續使用應用這些技術的產品和服務。這看起來像是社會學家所稱的「行為意圖差距」的典型案例。


對於許多人來說,數位隱私權甚至連其含義都難以理解。有多少人會查看網站底部隱私權政策?《紐約時報》曾檢視150家公司的隱私權政策,並將其描述為「難以理解的災難」,其中一些政策的複雜程度甚至超過了康德的《純粹理性批判》。


迄今為止,數位隱私權對於大多數人來說都只是理論上的關注。人們會談論其他人「被駭客入侵」,未經授權的照片被上傳到網路上,成為數據導向廣告的犧牲品,並因此感到恐懼;或者只是體驗到目標廣告帶來的困擾,例如彈出式通知、垃圾郵件電話等。


但這種持續成為他人意圖追蹤潛在目標的感受,正在促使人們採取更嚴格的態度,與企業及其關注點「脫鉤」,從而促進了「斷開連結」文化的發展。蘋果公司已將此視為商業機會,在其App Store生態系統中,讓用戶可以決定傳統數位廣告平台企業是否可以訪問其用戶數據,從而象徵性地呼籲以用戶為中心的數位隱私權立場。


那麼,企業未來應如何將用戶對隱私權的潛在需求與策略性機會聯繫起來?


第一,簡潔帶來安全感。對隱私權的恐懼源於不明確的意圖和複雜的相關政策。當人們不知道自己的個人數據將被如何使用時,就會開始擔心。此外,冗長的文字政策頁面給人的感覺並非解釋,而是為了保護公司而撰寫的。相反,人們需要的是簡單易懂的文字,幫助他們了解該企業的技術可以做什麼,不能做什麼。


第二,提供簡單易行的操作指南。在物質世界中,隱私權是直觀且具體的。衣服、口罩、窗簾等可以輕鬆控制。數位領域的隱私權也應該給人同樣的感覺,而這可以從提供一些小而易於執行,但卻具有象徵意義的操作機會開始。很多人仍然會在筆記型電腦的鏡頭上貼膠帶。Snapchat早在2016年就推出了「我的隱藏檔案」功能,讓用戶可以自主控制隱私權,以此實現差異化。隱私權的核心在於,它必須可以在介面上看到,並可以在日常的直觀互動中進行控制。


將隱私權變得直觀和具體的策略,不應再僅僅是空洞的承諾。


*本文為2023年3月14日電子新聞專欄刊登內容的原文。


參考資料

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