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yungchae Ryan Son

FTX破產透視金錢關係的變遷:銀行的機會

  • 撰写语言: 韓国語
  • 基准国家: 所有国家country-flag
  • 其他

撰写: 2024-05-09

撰写: 2024-05-09 14:28

全球第三大加密貨幣交易所FTX的創辦人,在11日申請破產後,於14日週末在其推特帳戶上發布了「What」,然後在接下來的幾個小時內,陸續發布了「H」、「A」、「P」、「P」、「E」、「N」、「E」、「D」。他這種在破產聲明後仍存在的玩世不恭的態度,試圖解釋「發生了什麼事」,部分投資者以玩笑的方式回應。而這與相關債務規模高達66兆韓元,以及近百萬名債權人面臨的恐慌和尖叫形成了鮮明的對比,需要引起注意。


面對如此大量的民眾將寶貴的現實金錢投入虛擬世界,最終等同於捐贈的投資,卻對「金錢」持有如此南轅北轍且輕率的認知,我們該如何看待呢?這次事件讓我們需要思考「我們現在與失去的金錢的關係是什麼?」這個問題。


根據資訊科技顧問公司Cognizant在2017年的報告,在數位經濟中,美國人持續感受到的最大壓力是「財務上的不安」,甚至超越了健康、職業和對恐怖主義的恐懼。特別指出,這種不安感源於對慢錢(Slow Money)的控制力喪失,慢錢指的是用於退休金、保險、購屋等基於長期展望的投資,難以快速確認其價值。


之後,我們經歷了長達兩年的疫情,導致經濟遭受重創,如今我們看到「安靜離職」(Quiet Quitting)、「斜槓族」(N-jobber)、「個人品牌」(Personal Branding)、「財務自由」(FIRE)等現象,以及過度投資加密貨幣和股票,以及透過貸款購屋的「영끌族」(Young + Leverage + Credit),可以預期目前的財務不安感與當時的美國相比,至少維持在相同或更高的水準。


最重要的是,被賦予積極回應這種慢性不安的責任和角色的機構,莫過於「銀行」。銀行擁有前所未有的客戶金融數據存取權和相關專業知識,最適合幫助人們與金錢建立更健康的關係,並且在這個過程中獲得利潤,也處於有利的位置。


但是,國內金融控股公司一直對大型科技公司(Big Tech)和金融科技公司(FinTech)積極投資並成功地將其打造成金融平台,而他們自己卻淪為配角表示不滿。從最近關於放寬金融監管的討論開始,預計未來傳統金融機構將積極參與平台大戰,但與現有競爭對手相比,在技術能力和使用者介面(UI)和使用者體驗(UX)方面仍存在差距,因此需要更多考量。


因此,傳統銀行未來在數位金融平台投資的機會,反而在於探索如何幫助客戶獲得更個人化的慢錢體驗。換句話說,銀行將客戶的財務不安感消除的「穩定感」作為技術投資標準的原因如下。


首先,可以幫助培養預算管理能力。從Visa開始的電子化支付,到現在的KakaoPay等超級應用程式,都一直專注於「資金的流動性」。但是,這種簡單快捷的支付方式讓我們忘記了預算管理所需的消費意識。透過現金在一段時間內消失的速度,我們在日常生活中學習了財務管理的價值和意義,哲學家將其稱為具體化的知識。銀行可以將這種與預算管理和消費意識相關的感官體驗,透過線上和線下結合的客戶教育,作為財務穩定的物質象徵提供給客戶,擁有這樣的機會。


其次,可以提供預測情境。人們在不確定性面前會感受到巨大的壓力,當他們理解特定情況發生的條件,以及該情況如何發展時,會更快地恢復穩定感。銀行雖然無法預測未來,但可以評估人們的財務狀況,並提供有助於規劃的指導和情境。


第三,可以展現傳統的永續保管場所角色。永續性代表時間穩定性的連貫性。銀行作為擁有過去、現在和未來的機構,經歷了太多風風雨雨,因此證明了其在任何變動或危機中都不會動搖。在數位金融平台的戰爭中,銀行需要自我反思,如何將其獨特的恢復力和韌性傳達給客戶。


「割下來的肉更多了。」疫情期間遇到的一位調查參與者,用骨肉的隱喻來形容因大規模裁員和政府對小企業的巨大壓力而導致不確定性和財務不安感加劇的日常生活。兩年後,他們的不安感減少了嗎?也許現在正是傳統銀行以「穩定感」為標準,透過自我價值確認,將數位金融平台相關投資的差異化策略具體化的最佳時機。


*本文為22年11月22日電子新聞署名專欄刊載內容的原文。


參考資料

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