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
- #企業對不安的應對
- #企業意圖與顧客反應
- #網紅與品牌關係
- #企業廣告反應
- #疫情後的企業
撰写: 2024-04-29
撰写: 2024-04-29 18:03
新冠肺炎疫情後,企業所需的問題。
首先,請觀看以下影片。
每則新冠肺炎的廣告都一模一樣
據說,這部影片收集了企業在經歷這次新冠肺炎疫情期間製作的數十則廣告。
並且,在其中可以確認到重複使用的表達要素如下。
乍看之下,可以得出結論,廣告製作的想法都大同小異。
但是,仔細看看留言,也可以窺見以往企業廣告相關的各種觀點。
最明顯的就是憤怒和不適感。
其中,也有行銷領域人士表達對相關產業的惋惜之情的留言,
事實上,也有人認為,這些廣告不是為了消費者,而是為了企業的投資者而製作的。
此外,還有留言提到,為了參考明天要交給當地醫院的廣告文案,而觀看了這部影片。
想像一下,你以前在職場上的同事在大型企業品牌部門工作,而你正要將經營小型廣告公司的後輩介紹給他。
在晚餐過程中,眼前這個男人給人一種乾乾淨淨、清爽且友善的印象,他用親切的話語表示想要和你成為朋友,但你的內心卻不那麼輕鬆。因為,今晚聚會的成因和背景,以及其中每個人的目的都一覽無遺。
而且,顯露出來的意圖會讓彼此關係中的界限比想像中更快地暴露出來。NAVER兒童百科全書將意圖(intention,意圖)定義為「當適當的機會來臨時,為了達成某個目標而執行特定行動的決心」。在上述廣告中,即使有真摯的音樂和溫暖的笑容,也掩蓋不了企業追求利潤的本質意圖。人們是否會先對這個意圖做出反應呢?
當然,企業存在的理由是為了獲利,因此必須維護其本質意圖。只是想說明,即使是相同的意圖,在從哪裡開始與客戶建立接觸點上也會有所不同。
幾年前,我以講者身分參加了某個廣告獎的研討會,當時舉了以下例子,說明與上述相關的內容。關於西藏精神領袖達賴喇嘛所談論的「同理心」和「慈悲」的差異。
"如果我們走在路上看到一個人被大石頭壓住,心想『啊,一定很痛』,這就是『同理心』。而如果不僅如此,還進一步去尋找槓桿移開壓在胸口上的石頭,或是對周圍的人說『這裡有人被壓住了,請幫忙』,並四處尋求協助,這就是『慈悲』。"
接著提出的問題是,『那不就等於企業社會責任(Corporate Social Responsibility,CSR)活動嗎?不應該從宣傳的角度,而不是與廣告或服務相關的角度來說明嗎?』
事實上,我非常同意這一點,也就是企業將人們的痛苦視為社會責任的立場。
基於同樣的原因,我也可以理解一開始看到廣告的人們的反應。企業以旁觀者的姿態看待人們的痛苦,而客戶則將企業視為只期望他們消費的對象,從某種程度上來說,這是一個非常自然的互動結果。
2015年,寶潔公司(P&G)與SK-II、Google合作推出了Beauty Bound Asia,這是一場在亞洲11個城市尋找第二個Michelle Phan(第一代美妝YouTuber)的錦標賽活動。當時,我在當時工作的廣告公司負責全球內容相關的創意總監,在活動舉辦的幾個月期間,我都在現場參與。
當時,我持續關注參與評審的知名美妝創作者的訪談、他們經營的頻道中的內容以及相關留言,並了解到這些人之所以能成長為有影響力的人,並獲得認可的原因如下。
'我提前經歷了我的煩惱,並主動去確認這些煩惱,並提供相關資訊'
他們從自身作為消費者的煩惱開始,並逐漸吸引了有相同煩惱的人。觀看影片的人表示他們感到感激,而這些美妝創作者推出的品牌和產品也自然而然地讓觀眾轉變為消費者。(例如:莉亞·尤的Krave Beauty)https://kravebeauty.co.kr/company/location.html
美國國家過敏和傳染病研究所(NIAID)所長安東尼·福奇表示:「不是我們決定時間,而是病毒決定時間。」目前的狀況仍在持續,即使狀況穩定下來,也難以預測何時會再次遇到像這次一樣由新型病毒引起的陌生和茫然的情況。
有些人失去了家人或工作,但也有些人只是幾個月的收入和支出停止了,並沒有太大改變。企業也是如此,有些企業倒閉了,但也有些企業比以往成長得更快。與2008年金融危機不同的是,這次的危機不是來自明確的外部因素,而是來自實體部門,從封鎖開始的消費縮減及其帶來的變化,使得很難說每個人都受到了直接的損害,呈現出參差不齊的狀態。這意味著企業在長期市場預測和策略制定方面可能面臨更大的困難。
我身邊的人在這段時間裡都在煩惱自己無所事事,有些人也體驗到了個人在生存方面的能力限制。這與對自身的質疑、對家庭角色的質疑,以及周遭家人和朋友存在的意義等問題息息相關。這樣在體驗到自身局限性後,對自身的質疑,是否會在不知不覺中在我們對自身認知和行為的改變中留下傷痕呢?
也就是說,目前很難明確界定不安。
但我們可以思考如何理解這種不安,以及從哪裡開始思考問題。
據說,提供化妝品資訊的『化解』最近在該平台上創下了100億韓元的交易額。據我所知,化學成分分析標準也存在爭議,但該公司之所以受到既有產業的攻擊,以及消費者選擇他們的理由,似乎很明顯。
日常使用的化學成分產品的『資訊不對稱』。由此產生的莫名的不安。作為女性想要變美的慾望,以及作為準媽媽對自己和孩子的健康方面的不安,顯然賦予了『化解』的服務和存在意義。
我們事業的本質是什麼?在我們客戶體驗的這種情況下,他們的不安是什麼?我們如何利用我們的服務和產品來解決這些問題?
以上問題可能並不完全正確。但很明顯,與一開始分享的廣告中企業的訊息一樣,如果只是像旁觀者一樣,毫無意義地重複著沒有共鳴的同理心,這樣的內容不應該出現在行銷部門。這類問題似乎應該在服務或產品的企劃階段,以及進行客戶現況調查的研發階段時提出和開始思考,而不是在行銷階段。
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