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yungchae Ryan Son

無關的關心:我!我?

  • 撰写语言: 韓国語
  • 基准国家: 所有国家country-flag
  • 其他

撰写: 2024-05-20

撰写: 2024-05-20 19:35

前提:為誰而關心

"關心,就是為他人騰出心中的一方空間。
是分享自己的時間、自己的生命。
"宋廷林

情境:如果生在朝鮮時代,想必會是一位文武兼備的人才。


毫無疑問,我能聽見對方心中對我的想法和疑問。然而,後續的對話卻讓我提不起興趣。那只不過是一種突如其來的、空洞的表達。在一些我偶爾參加的聚會中,那些總是希望成為對話焦點的人,經常會展現出這種為了獲得關注而採取的『快速』關心。他們為了得到關注,會拋出一些自以為關心的問題,但與此相伴的,往往只會是孤獨。因此,我對那些不顧對話脈絡就使用這種表達方式的人有所戒備。


"為什麼你不說我的事?"


現象:關心體現在注視的態度中。


關心源於『緩慢』的視線和期待,其目標在於『理解』。進一步來說,理解的意圖建立在對他人的尊重之上。『是否能更深入地理解對方』,這樣的自問自答,讓理解成為可能。


站在對方的立場上確認的執拗的從容


第一次採訪的對象是線人(內部揭發者)居住的房屋。約定好的時間,我開了幾個小時的車,準時到達了約定的地點,但到達後卻無法聯繫到他。雖然我相信他住在附近,但沒有出現在約定的地點,這意味著他很可能改變了主意。


和我一起去的上司因為慌亂而生氣。他開始在附近的巷子裡跑來跑去,大喊著約定對象的名字。這樣持續了大約10分鐘。最後,上司似乎放棄了,說了句『走吧』,然後就走向了車子。而我則等了5分鐘,提議再打一次電話,如果還是沒接,我們就回去。上司也稍微平復了一下心情,站在超市門口,安靜地等待了起來。5分鐘後,對方接了電話。


事實上,接受採訪後,最不安的人應該是對方。即使遮蔽了臉或聲音,但基於關係的脈絡,他仍然擔心自己的身份是否會被揭露。採訪只是暫時的,但隨之而來的變化會持續多久影響著他的生活,沒有人知道,也沒有人會承擔責任。他知道這一點,而採訪團隊卻漠不關心。對這樣的人來說,上司製造的那10分鐘的騷動,是多麼令人良心不安的時刻啊。大多數人應該都預料到了,而當真正面對這個時刻時,很可能就僵住了。所以,沉默可能不僅僅是拒絕,也可能是暫時的猶豫。


對於了解整個採訪日程和脈絡的上司來說,採訪是否成功是最重要的。而當時我作為新人,只是感受到了對方當時的慌亂而已。


因此,我認為提出給他5分鐘,讓他冷靜地思考一下為什麼要接受採訪,是比較合適的。


思考:是否好奇對方平時是什麼樣子


可能是因為我經常使用現場調查方法,試圖觀察人們在日常生活中最自然的一面,所以我經常發現自己會先質疑那些對我表現出『快速』關心的人背後的意圖。雖然我經常會被問到是不是不相信人,但正因為如此,我在人際關係中比以前更加坦率地對待對方,並且更有效地避免了在人際關係中不必要的精力消耗。


因此,對我來說,關心就是能量,就是生命力。視線要緩慢,判斷和評價要放到最後。這個看似簡單卻明確的行動準則,就像是我在生活中習得的為數不多的成長結晶。


與流浪貓或大型犬成為朋友的方法,就是待在牠們附近。


即使眼神交會,也要等到確認牠們處於放鬆狀態後,再慢慢地、停留更長時間或靠近牠們,僅此而已。因為關心,所以用注視的態度來表達關心。不妨嘗試一下這種微妙的主動性帶來的效果。

無關的關心:我!我?


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