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點子怎麼樣?」這是身為創意總監時,耳熟能詳的對話片段,也是我為了達到這個職位,最常說出口的一句話。而通常,決定這些點子的最終評斷者,都是坐在會議室裡的各部門主管或決策者。
「憑我的感覺……」面對每年投入數十億的年度行銷預算,最終方案是如何選定的這個追根究底的問題,某個全球品牌的C級主管尷尬地笑了笑,給了這樣的答案。
「點子的形式」可以透過其他品牌的活動參考、線上文章的統計數據、產品消費相關數據等,由實務人員創造出來。但是,對於最終會詢問,將公司資金投入這個點子是否能達成預期成果的領導者來說,勢必需要能反映「點子本質」的具體數據。
此時,如果將點子視為一個人,並進行「點子面談」就會有所幫助。
「你是誰?你的角色是什麼?」
「你是否充分反映了品牌的立場和消費者的立場?」
「透過你,品牌和消費者的現實能產生深刻的連結嗎?」
「你的論點依據是什麼?」
「在哪裡可以找到驗證你論點的數據?」
過去我在嘗試面談時,點子給了我這樣的回覆。
「人們不在乎我為什麼存在,只在乎要幫我穿上什麼樣的衣服,要我做什麼事。」
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