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yungchae Ryan Son

每周 69 小時工作制與 Zoom 的機會:時間

  • 撰写语言: 韓国語
  • 基准国家: 所有国家country-flag
  • 其他

撰写: 2024-05-10

撰写: 2024-05-10 12:36

「Zoom 簡直意味著人們可以選擇他們想要居住的地方。因此,人們也這麼做了。」


哈佛大學經濟學教授、著作《城市的勝利》(The Triumph of Cities)的作者愛德華·格萊澤(Edward Glaeser)曾指出,過去兩年的遠距工作是導致城市居民居住選擇改變的「Zoom Town」(Zoom城鎮)現象的根本原因。但現在,遠距工作的時代已經過去。華爾街日報(The Wall Street Journal)25日報導,根據美國勞工部(U.S. Department of Labor)的調查,去年沒有實施遠距工作的企業比例高達72.5%。不僅特斯拉(Tesla)、亞馬遜(Amazon)等海外企業,韓國的 NAVER、Yanolja 等企業也以經濟放緩為由,撤銷了疫情期間實施的全面遠距工作制度。然而,員工們的立場已今非昔比。在宣布撤銷遠距工作後,Kakao 總部員工的工會加入率從原本的 10% 左右迅速飆升至接近 50%;Yanolja 的經營團隊則面臨著員工們的強烈批評,認為遠距工作是公司承諾的福利之一。


企業領導者在處理與「工作」相關、且佔據個人大量時間的現象時,需要考慮的是工作支配了社會和政治想像力這一點。


工作是個人在更廣泛的社會、政治和道德共同體中獲得認可的手段,而社會和政治規範則在不知不覺中引導著這一點。最近備受爭議的政府主導、以 MZ 世代為目標的每週工作 69 小時制度,雖然其初衷是減少整體工作天數,但卻因缺乏對社會關係的考量,而被批評其作為保障措施的勞工代表制度的現實可行性。此外,大眾將注意力集中在最多可工作 69 小時的可能性上,進而引發憤怒,這也能藉此得到解釋。


從歷史上看,我們一直將工資勞動視為所得分配的主要結構、道德義務,以及將自己和他者定義為社會和政治主體的手段。但我們需要意識到,在當前這樣的低成長時代,「工作」已失去其作為社會價值和意義象徵性中介者的中心地位。


諮詢公司 Gemic 對美國和印度的 Z 世代進行了一項關於理想工作認知的研究,結果發現,這一新興年輕一代仍然固執地想要維持對工作的倫理態度,但他們也將飲食和健康放在實現美好生活的重要位置。有趣的是,雖然他們將飲食和健康視為構建理想「美好生活」的首要考慮因素,但對於減少工作量或完全不工作,他們並沒有表現出同樣的興趣。


「在辦公室待 12 小時,然後在網路上發文,這是一種炫耀(flex)。但每天在健身房鍛鍊 5 個小時,並讓 Instagram 和 TikTok 上的所有人都知道,這也是一種炫耀。」


一位參與該研究的 25 歲美國女性的回答,證實了工作不再是美好生活中首要的絕對主題,而是與保持健康的運動同等地位的次要主題。換句話說,人們想要的不是「擺脫工作」,而是「建立積極的生活條件」。也就是說,如何善用時間,這個整合性的主題,正處於一個將工作和個人生活作為子主題的時代變遷之中,我們需要考慮這一點。


「美好生活」的工作標準:時間的意義(The Meaning of Time)


企業了解員工對於工作意義的改變,將變得越來越重要。上班族到辦公室上班,不應僅僅停留在生產力和福利的層面,而應擴展到企業與員工之間對於彼此的期望和角色的討論,才能找到互動的契合點。賺錢的職業和工作場所,其優先順序可能不如以往那麼高,但提供因社會共同體不足而產生的歸屬感,以及提供有意義的時光機會的角色,則變得更加重要。


上個月,Zoom 首席執行官袁征宣布裁員 15%,約 1300 人。這是在員工數量在兩年內增長三倍後做出的決定,並且與本月 8 日 Zoom 在韓國完成第八個全球辦事處設立登記的時間點重疊,顯得有些諷刺。政府在提及 MZ 世代時提出的每週工作 69 小時制度法案,在總統的指示下暫時按兵不動。 這些看似漸漸不同的工作未來和危機,職場人士的實際反應,對企業和政府來說都是一個機會


特別是 Zoom 宣布將電子郵件和日曆功能整合到平台中,並計劃推出基於 AI 的聊天機器人,這表明 Zoom 的目標早已不再僅僅是提供視訊通話服務。Zoom 從「工作」為中心的觀點轉向關注用戶對積極構建生活方式的期望和理解,從而搶先抓住提供更美好工作未來的機會。希望這篇文章能成為理解看似理所當然卻已改變的生活結構的起點和激勵,連結從這裡開始。


*本文為 2023 年 3 月 28 日電子新聞署名專欄發表的內容原文。


參考資料



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