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費講座中,有一位參加者害羞地拿出了筆記本。
攤開筆記本的手微微顫抖,似乎有些不好意思,眼睛總是向下看。她在公家機關工作,未來似乎也會負責相關程式的行銷和宣傳工作,因此分享了一些她思考過的點子,這也是她第一次向他人分享。接著,她簡要說明了需要傳達的主題,並分享了從目標族群相關報導中獲得的洞察,以及她感同身受的部分和參考資源。不知不覺間,許多我曾經非常熟悉的場景又再次呈現在我眼前。
當我看到她眼中既期待又不安,等待我回應的眼神時,我意識到自己必須做出決定。
-
之前,一位曾任職於某個國際非政府組織(NGO)客戶端的聯合國氣候政策專家,分享了她參與瑞典某家代理商舉辦的創意工作坊的經驗。工作坊的主題是『你也可以很有創意』。
他們使用A3尺寸的大畫紙,畫上橫線和縱線,將畫紙分成25個小格,然後團隊成員圍坐在圓桌旁,輪流在格子上填入與『蘋果』相關的意象。從水果『蘋果』開始,到麥克筆的頂端,各種與『蘋果』相關的意象陸續填滿格子上,最後大家一起欣賞成果並互相祝賀,並高喊著『你也可以很有創意』,分享她當時興奮的心情。
其實,我忍不住要質疑這些點子的存在目的。這樣想出來的點子,真的能夠發揮預期的作用嗎?為了誰?以什麼意義來說,這些點子才是合理的?
馬丁·海德格(Martin Heidegger)
從海德格爾的現象學觀點來看,人天生就是被拋擲到世界上的存在。而我們確認自身存在意義的方式,就是關懷著自己所處的世界以及世界中的其他存在。這裡的『關懷』可以理解為『照顧』、『關注』。我們常為了賺錢而談論的商業、企業、服務、產品、銷售額、業務、行銷等詞彙,基本上都是關於負責『購買』和『銷售』的人們的故事。
點子本身沒有意義。
這些點子所反映出來的成果、產品、策略或廣告內容,最終能否讓終端用戶或消費者輕鬆地套用在他們日常生活的現實中,將決定其意義是否存在。換句話說,如果沒有資訊可以判斷這些點子與人們的日常生活是否具有意義連結,以及這些意義對他們來說是否真正重要,那麼根本無法評估和確認點子的價值。
點子本身可以讓人從規劃、想像和組合的過程中獲得樂趣。但如果這些點子能傳達或創造出與世界上某些人『關懷』相關的意義,並與人們的現實產生連結,那麼這些點子就會產生意義,而透過理解這一點,我們就能夠判斷點子的適當性。
如果各位讀者同意海德格爾的觀點,認為人類為了尋找存在的意義而關心他人,那麼點子也應該超越自身,關心生活在我們不了解的陌生世界中的其他人,並透過這些關懷傳達對他們有意義的內容,這也與點子的存在意義息息相關,我想各位也會認同。
-
消費者導向、以使用者為中心的策略等詞彙雖然很熟悉,但卻也因此顯得有些輕浮。人先存在,企業再賦予他們消費者或使用者的稱呼,這只不過是企業的觀點,在看待人們自然狀態下的日常生活時,仍然存在著一定的局限性。
因此,成功企業家會問自己的『自己的事業將會對社會產生什麼影響』這個問題,就顯得更加根本,也更有力量讓自己和世界相信所有未來點子的存在理由。
附註:如果點子是人,我想我會在與他/她的訪談中聽到以下回答。
「人們不太關心我為什麼存在。他們只關心要幫我穿什麼衣服、要我做什麼事。」
視覺田野筆記:在尤卡坦半島繪製洞察力(Visual Field Notes: Drawing Insights in the Yucatan)by CAROL HENDRICKSON
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