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5月,歐洲50大退休基金之一,同時也是永續影響力投資的領導者,包含PensionDanmark、PFA等投資者組成的財團,決定對全球首座人工能源島VindØ(『風力島』)計畫投資超過5000萬歐元。該計畫是丹麥政府氣候行動計畫的核心,預計到2030年將擁有3GW的海上風力發電容量,最終將提供相當於25座傳統海上風力發電廠規模的10GW海上風力發電。
但目前,其中一家核心投資企業PFA,在丹麥海上風力招標時機到來之際,卻面臨政治變革和市場低迷的困境,尚未決定是否繼續投資該計畫。《讓金錢更有道德》(Making money moral)一書的作者Saadia Madsbjerg指出,儘管此類帶動社會更好變革並探討永續發展的影響力投資正快速增長,這是一個值得歡迎的變化,但投資者和企業都缺乏相關的實務經驗,導致在持續管理風險和創造價值方面面臨挑戰。
當然,氣候變化已經對現實產生直接影響,這一點已成定局。全球顧問公司德勤(Deloitte)發布的針對Z世代和千禧世代的『2023年變革浪潮』報告顯示,60%的受訪者表示對環境變化感到焦慮,並且雇主是否採取相關應對措施以及其評估結果,已積極被視為求職時的考量因素。
但是,作為解決方案提出的帶動社會變革的相關投資機會,其前提必須是能夠持續說服個人投資者和企業,這些機會具有未來的獲利能力和投資價值。 如何才能讓企業和個人持續保持對這種緩慢變化的抽象成果的期待呢?
我建議從確認『永續發展』這個詞彙在企業和投資者之間存在不同的認知和使用方式開始。
影響力投資公司利用邊緣市場、健康與福祉、教育與科技等社會議題作為識別投資機會的鏡頭,但個別的投資者僅僅是透過小事實踐的人們而已。此外,組織和機構內部的人員也長期以來一直以一種可以大規模執行的永續發展,具有清晰且普遍接受的理解的方式談論它。『永續價值』、『永續發展提案』、『實現真正的永續發展』、『永續發展的影響力』等等。但個人僅僅是能夠感受到自己正在『做好事』的小而個人的行動,例如回收利用、植物性飲食、在地消費、勞工權益,他們以日常且人性化的規模談論這些,卻難以解釋這些詞彙的含義。
換句話說,企業和個人投資者之間在價值理解方面存在很大的差異,他們分別從不同的領域確認理想與實踐。這意味著,對於真正關心大規模永續發展影響力的組織來說,需要從理解個人在日常生活中形成的實踐和信念開始。也就是說,永續發展是在全球規模上處理的,但個別行動的複雜性只能在人類規模上理解。
質性研究專家Lee Ryan在2020年關於『永續發展』的研究發表中指出,專家可以談論永續發展中意圖與行為之間的差異,但參與研究的個人只感受到為使自己生活的小世界變得更好而盡力而為的正當性,他們在『永續發展』這個龐大論述的表達面前感到渺小或產生罪惡感。此外,企業在提及各種企業活動中的永續發展時,傾向於只專注於光明且積極的未來,但現實生活中,個人雖然希望樂觀,但卻也展望著黯淡的未來,並經歷著一種悲傷,這之間存在著差異。
我們已經知道,我們孩子的未來自然環境將比現在更糟糕。因此,企業過於強調樂觀趨勢的標語,可能會同時刺激那些希望成為解決當前狀況一部分的個人投資者的希望,以及他們意識到即使是現在的狀態也無法維持,從而使他們對相關投資產生更複雜和謹慎的感受,這一點需要我們牢記。
永續發展是全球性的課題。但人們同時想到永續和不可永續,在日常對話中不使用『永續』這個詞彙。而且,也沒有提出誰能永續什麼的問題。因此,也許對大眾和個人投資者來說,『生存可能性』是一個更合適的表達方式。我們為了生存而努力生活。人類一直持續採用和適應生存所需的行為,這使得它成為一個值得考慮的建議。
也就是說,不是適者生存,而是適者生存的永續性。如果投資是為了實踐更美好的未來,那麼未來,投資公司和企業為了鼓勵個人參與,將『生存可能性』作為投資的起點,可能是一個更好的選擇。
P.S. 不知道從什麼時候開始,文章的瀏覽次數已經低於點讚數了。雖然我寫的不是大眾化的文章,但覺得我的文章不值得那些連看都不看的人點讚。希望只有真正喜歡文章的人才能點讚。
*本文為2023年9月26日刊登於電子新聞的署名專欄的原文。
參考資料
永續發展:以人類規模解決全球議題
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