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acker News,一個開放原始碼開發者用於掌握技術趨勢的社群網路,最近指出,在過去 15 年中,出現於最多媒體標題的科技關鍵字,例如加密貨幣、iPhone 等,都被「AI」取代。AI 的提及次數較去年增長了 560%。這意味著,AI 在 2023 年融入大眾生活,並主導了整個科技產業,也預示著相關的巨大趨勢將持續至明年。
今年,OpenAI 在生成式 AI 領域的獨霸地位正式開始,隨後 Google 和 Meta 也紛紛推出自家產品,之後新玩家也開始湧入,並掀起了開放原始碼熱潮。設計 AI 用晶片(GPU)的半導體公司輝達(NVIDIA)的營業利潤率達到了 40%,而擁有 1 億月活躍用戶的 ChatGPT 開發商 OpenAI,儘管同時具有非營利組織的身份,但公司估值卻飆升至 113 兆韓元。伴隨著 AI 技術產業的投資變化,以及全球過去一直面臨的大型科技公司監管、個人資訊保護、競爭結構、有害內容、偏見、智慧財產權、專利等複雜且相互衝突的監管問題,如今又增添了「AI」這個新的因素。
如果將技術推出並被大眾接受的過程分為三個階段:確認價值、對確認的價值感到興奮、對已習以為常的價值感到厭倦,這可以用 S 曲線的形式來表示,那麼 2023 年可以說是市場驗證了人工智慧的各種可能性的一年。
以下三種現象可以佐證這一點:首先是「平台開始轉向生成式 AI」。在技術產業中,平台的演變歷程從 PC 到網路開放原始碼,再到與智慧型手機相關的雲端。在這一趨勢中,人類與試圖接近通用人工智慧(AGI)的生成式 AI 之間的對話,本身就成為了預測人類未來的新標準。
其次是「大眾前所未有地熟悉了 AI」。MS 和 Google 的生產力相關軟體開始與生成式 AI 整合,並被應用於全球人們的日常工作中。網際網路搜尋引擎和各種客戶服務與聊天機器人的連結,也讓使用者不再感到陌生。人與人之間的物理連結減少,原本能讓人感到歸屬感的社群逐漸消失,而生成式 AI 作為理想的對話對象的可能性也開始被發現和迅速確認其意義。
第三是「歐盟正式達成新的 AI 法案協議」。這項法案是全球首個全面的 AI 法案,內容包括緩解或禁止 AI 使用在醫療保健、教育、邊境管控、公共服務等領域帶來的基本權利風險。這表示,針對過去毫無節制的 AI 使用所帶來的潛在風險,制定了具有約束力的規則。相較於過去的市場和社會,這代表著人類更成熟地接受 AI 的重要過程。
2023 年顯然是 AI 的一年。然而,儘管人們對 AI 作為工具的期待和可能性感到興奮,但由於缺乏經驗的依據,人們也開始在日常生活中和個人層面上感受到反烏托邦式的不安,這種不安與 AI 未來可能帶來的影響有關。換句話說,除了對 AI 的關注之外,「人類的意義是什麼」也成為了人們認真思考的問題。過去 15 年來,設計思考、以客戶為中心等強調人類意義的關鍵字似乎已被 AI 取代。但就像季節更迭,人們從穿短褲換成長褲一樣,「人類」的關注終究會回歸。這主要是因為,最近 AI 功能和潛力的爆炸性討論過於專注於機器與人類之間的區別。
人類從根本上來說,透過時間和空間這兩個最基本的範疇與 AI 區隔開來。節日或假期的時間比其他時間更溫馨或更有人情味;走上法院階梯時,感受到的意義會因自身處境、與該地點的關係而有所不同,這些都是只有人類才能體驗的標準。微軟創辦人比爾·蓋茨在 19 日的部落格文章中預測,2024 年將是 AI 技術帶來轉折點的一年。隨著 AI 技術應用的日益成熟,明年我們應該更多地關注人類自身的問題,也就是人類獨特的體驗舞台——時間和空間,以及構成其意義的環境、遭遇、與他人關係等要素。這將是 2024 年作為人類與 AI 共存之路的具體化過程的必要主題。
References
未來的道路在 2024 年迎來轉折點
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