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yungchae Ryan Son

拒絕的角色:再等30分鐘就好

  • 撰写语言: 韓国語
  • 基准国家: 所有国家country-flag
  • 其他

撰写: 2024-05-21

撰写: 2024-05-21 12:28

前提:現實中的拒絕,必須嘗試。

"如果能毫無罪惡感地拒絕,"
我們就能真正掌握人生。"
"安德魯·馬修斯"

情境:我現在正在開會,請再等30分鐘。


在告知提早20分鐘抵達的情況後,收到的是約定時間到的訊息。甚至因為是在同一家咖啡廳的不同樓層開會,所以擔心如果被看到會造成打擾,於是先留在原位。然而,在我發送『好的,結束後告訴我』的回覆後幾分鐘,就收到了會議結束的回覆。


那次見面是我提出的,目的是想聽聽幾年來認識的一位朋友在進行中的研究主題相關的日常生活經驗。收到訊息後,我便上了樓,開始了對話。


之後,持續收到支支吾吾的回覆。根據他的反應,我盡力地提問,並配合他略顯被動的回應來結束對話。再次表達感謝他撥冗出席,然後離開。在之後的訊息往返中,朋友提到了那天對話讓他感到不舒服。


直到那一刻,那天所有尷尬的瞬間才開始變得可以理解。

現象:體貼有時也可能無法成為體貼。


拒絕事實上是一種超級力量。因為在我們周遭環境發生的事件和過程當中,在每次面臨必須衝刺的時刻、需要喘息的時刻時,它都成為了給予我們至少一小部分選擇權的機會,讓我們能為自己做選擇。

優先照顧自己的心情

如果朋友在約定確定之前就表明自己的立場,就不會因為等待的過程而獨自感到痛苦了。此外,在面對面交談時,也就不必因為我事先以文件分享的目的和意圖,而費盡心思地調整自己所給出的答案。據我所知,朋友已經忙於具體化自己的事業、公司業務、各種聚會和運動,填滿了自己的生活。如果短短一小時的談話都讓他感到如此負擔,那麼即使要面對短暫的負擔,拒絕也顯然是他最好的選擇。


以對方的體貼為前提的拒絕

首先,我當時為了赴約需要長途奔波。幾年前,朋友曾邀請我這個當時正對飲酒習俗進行調查的陌生人參加他的家庭派對,並以積極且好奇的態度參與對話,因此我取消了其他行程,決定赴約。也因此,我更珍惜朋友的時間,提早離開辦公室,並在提早抵達約定地點後,更仔細地整理了問題的脈絡。但結果是,除了讓對方感到不舒服之外,我作為調查者所能獲得的資訊也極為有限。


換句話說,朋友認為的體貼,也就是不拒絕的決定,最終反而成了讓彼此都感到不舒服、毫無收穫的導火線。


思考:如果在艱難的對話中更專注於『我』的主體性角色,會怎麼樣?


《Difficult Conversation》(困難的對話)的作者,同時也是哈佛法學院談判策略講師的道格拉斯·史東指出,在進行艱難的對話時,我們會遇到一些盲點。


A. 對同一現實的不同認知

通常我們都認為自己是对的。而這也意味著對方也抱持著同樣的想法來參與對話。因為自己不認為自己有問題,所以認為自己的話是合理的,而對方也認為自己的立場和意見是合理的,這就是實際對話發生的現實。


B. 未經證實的意圖假設

我們經常在嘗試進行艱難的對話時,假設自己知道對方的意圖。但未經證實的意圖只存在於對方的內心,除非自己明確地表達自己的意圖,否則在對話中就會成為產生誤解的種子。


C. 掩飾情感的情緒表達

有時候因為太過投入對話而導致適當的溝通能力受損。特別是在非常生氣的情況下,無法正確表達自己的情緒,或無法傾聽對方的話。但坦誠的情緒表達是解決問題的關鍵。因此,未表達的情緒也可能使情況更加惡化。


D. 專注於責備

在發生衝突時,通常會把重點放在誰該為問題負責。誰是壞人?誰犯了錯?誰應該道歉?誰有權耍脾氣和生氣?專注於責備會妨礙我們找出問題的原因,並採取重要的措施來解決問題,因此最終只能是效率低下。


參考這些內容,當時的我與我的朋友可以考慮以下更好的選擇。


  • 營造安全的對話環境

當時我們可能都認為彼此充分考慮了對方的立場。但我們肯定也有機會提出建議,讓彼此在未發生的拒絕情境中分享彼此的立場。如果我們能以包容彼此目的、確認相互尊重的方式,詢問彼此當時所處的環境,會是怎麼樣呢?


  • 傾聽

『先試著去理解,然後再試著被理解』這句話絕對不能忘記。如果能以更開放、坦誠的好奇心去對待朋友,也許可以更早發現他在回答前猶豫不決的樣子,這也是我感到遺憾的地方。


  • 運用『我訊息』

朋友傳來『請再等30分鐘』的訊息,我回覆了『好的,結束後告訴我』。朋友可能因為我在30分鐘的等待過程中沒有明確說明我的立場,而產生『他是不是生氣了或是不舒服』的想法。我個性上認為,在這種情況下,追根究底只會讓彼此情緒不好,毫無意義,所以我沒有明確表達自己的情緒。約定時間對我來說通常也是下班時間,加上對方是朋友,所以『好吧,這也無妨』是我最基本的立場。


但是,如果我更明確地表明『我理解你的情況,可以輕鬆等待』的想法,就不會讓已經懷著不安的心情赴約的朋友,再產生對『不適情境』的額外想像。


  • 相互貢獻的諮詢

這也是我現在寫這篇文章的背景。那天見面和回家後傳訊息的內容,其實對當時的我來說,並沒有那麼重要。因為我們雙方都明顯地努力想為對方著想,卻都經歷了不那麼輕鬆的經驗,這點讓我感到有趣。如果之後再遇到朋友,我會以預防為目的,至少詢問一次我們當時共同營造的狀況,彼此是如何做出貢獻的,而不是責備,而是分享。

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