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yungchae Ryan Son

生成式AI滲透的世界:失衡理論與流程

  • 撰写语言: 韓国語
  • 基准国家: 所有国家country-flag
  • 其他

撰写: 2024-05-09

撰写: 2024-05-09 14:46

「我花了大約 80 個小時來添加『豐富』或『華麗』等詞彙。」


使用將文字轉換為圖像的生成式 AI 程式「MidJourney」創作的數位藝術作品「太空歌劇院,Théâtre D’opéra Spatial」於今年 8 月在科羅拉多州藝術博覽會上獲得優勝。藝術家們表達了憤怒,而該作品的創作者在接受媒體採訪時表示,為了從最初的「戴著太空頭盔的維多利亞時代女性」影像持續發展其基調和風格,嘗試了 900 多次的文字轉換,因此主張 AI 程式是全新藝術創作的「工具」。


2013 年發表的英國牛津大學牛津互聯網研究所報告指出,較不容易受到 AI 威脅的職業類型是繪畫和寫作等藝術性和創意性工作。然而,本月初,GPT-3 撰寫了紐約雜誌一篇描述 2024 年唐納德·川普總統大選辯論場景的文章,而生成式 AI 新創公司 Consensus 則能根據使用者的提問,在幾秒鐘內依序提供全球科學論文的結論,並包含引用次數。


就我個人而言,在撰寫文章時,實際撰寫的時間通常不到整個工作時間的一半,大部分時間都用於閱讀以找出適合放入有限空間的內容,並決定文章的整體結構和重要內容。上述案例使特定工作自動化成為可能,而這些工作在歷史上一直被視為人類創造力的部分,因此我同意創造力可能不再完全是人類獨有的象徵。當然,有人可能會說人類的介入仍然是絕對必要的,而人工智能只會執行指令。然而,在這個技術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加豐富且快速發展,且缺乏道德規範的世界裡,這樣的論點難以具有重大意義。


社會學家金文祚高麗大學名譽教授曾指出,在數位時代,人類試圖追求超越身體、物質和規範限制的渴望,導致脫離真實性、人本主義和真理成為時代的發展方向。我們已經習慣了使用深度偽造技術製作名人臉孔的色情影片、為了點擊率而散播 YouTube 上的假新聞,以及新聞為了有趣而必須成為娛樂節目的強迫症。此外,生成式 AI 技術將加速文化民主化的發展,這種文化民主化在智慧型手機和社群媒體讓所有事物都能輕鬆捕捉和散播之後變得更加具體。


那麼,為了在市場上實現差異化,人類的創造力應該考慮哪些方面呢?特別是在藝術或廣告和媒體內容製作等以創造力成果決勝負的創意產業中,他們如何才能在與這些生成式 AI 程式相比時找到自己的競爭力?


首先,應專注於對現實世界的豐富觀點。風格在歷史上一直是藝術家獨特特徵的一部分。即使有人要求 AI 生成程式以達文西的風格進行創作,這也意味著觀眾會將該作品歸類為受原創藝術家風格影響的衍生作品。此外,需要注意的是,像最初提到的「太空歌劇」或使用 DALL-E 創作的「羅馬時代的蜘蛛人」等生成式 AI 程式產生的作品雖然可能很有趣,但卻展現出超現實主義方向上的存在主義失落感。


持續且鮮明的創作者獨特風格源於他們對世界的獨特觀點,因此有必要參考元宇宙時代適用的『不協調框架』。這有助於我們理解 2030 世代流行的消費行為,例如 Omakase 的流行和與之相對的零支出挑戰熱潮,而這些行為並無法單靠傳統社會學觀點的貧困論和差距論來解釋。如果將高齡化視為出生與死亡的不協調,將兩極化視為成長與分配的不協調,那麼就能直觀地理解它們之間的『和諧』正是解決方案的關鍵。


其次,應重視創作過程。在當前以文字指令為中心的生成式 AI 技術世界中,創作者輸入什麼內容的選擇已成為核心技術。創作者的熟練程度以及創作過程中產出的作品數量,這些都體現在創作者如何達到最終成果的過程中,並可能成為競爭力的核心。相關科技公司很可能發展出自己的語言和系統,讓使用者在撰寫提示時能夠進行更細緻的控制。未來,無論是使用生成式 AI 程式從事創作的專業人士,還是使用傳統方式進行創作的專業人士,都應考慮如何將更多豐富的洞察力融入並展現在「每個創作過程」中,而不僅僅是成果本身。透過這種方式,大眾可以發現他們確認的意義不僅僅是娛樂,更是與他們自身生活的聯繫,從而幫助他們共同確認和決定「成果」的價值。


即使在目前的萎縮經營時代,對生成式 AI 技術企業的商業化投資也持續快速增長。數位相機市場的成長和智慧型手機相機的快速技術發展,讓原本屬於廣告或電影產業所謂的影像製作專業人士的領域,變得更容易被一般人涉足。越來越多的品牌開始投資 Jasper 來撰寫廣告文案,並用於處理內部行銷工作,而像 Lensa AI 這樣的影像合成程式的成果已經佔據了社群媒體上的很大一部分。


人類學家詹姆斯·里奇在他的著作中研究了巴布亞紐幾內亞北部海岸的賴(Rai)族人的文化習俗和信仰,「創造力存在的目的不是為了控制事物,而是為了控制人。」他提出了這樣的觀點。最終,創作者必須始終牢記,他們透過自己的作品幫助觀眾獲得靈感和確認生活的意義,並引導大眾的情緒和行為發生改變。


*本文是 2022 年 12 月 27 日「電子新聞專欄」發表的內容原文。


參考資料


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