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6月,蘋果混合實境(MR)頭戴式裝置「Vision Pro」價格公開的現場,捕捉到粉絲們嘆息的影片在網路上引起熱議。這款讓人聯想到滑雪護目鏡、價格逼近500萬韓元的全新蘋果產品,考量到蘋果過往的技術成就,引發了難以言喻的期待,但同時,在面對相關產業既有產品中所見到的更根本性的問題時,依舊讓我們猶豫不決。
我是否真的想戴上它?
當今我們見證的科技結合「穿戴式裝置」,起源於20世紀後半關於人性科幻小說的想像。兩次世界大戰和優生學論述引領的增強人類感官與活動能力的構想,進而轉化為大眾文化中超級英雄增強力量與速度的描寫。然而,穿戴式裝置的本質在於透過使用穿戴式裝置而可能產生的與世界之間的關係,也就是動機。戰場上用於保暖和降低外部攻擊影響的盔甲、作為提升種族繁衍和社會選擇可能性的醒目工具的服飾和配飾的功能,以及為了成為特定社群的一份子而選擇的化妝和服裝等,這些都是更根本層次的穿戴式裝置的功能。
特別需要關注的是,頭部是人體中需要極度精細設計的部位。護照照片中露出耳朵的拍攝方式、推特個人資料照片中使用的頭像、女性瀏海樣式的多樣性、用耳環、穿孔、項鍊等表現出的細緻微妙的風格和表情,這些都是證據,證明現實世界中的頭部和臉部被賦予了極其具有象徵意義的價值。然而,配戴Vision Pro時,從外部看到的模糊視野,會讓確認對方眼睛這個親密感和專注力的工具變得困難,並向外界傳達出戴著放大鏡專注於當前任務的含義。
因此,要讓穿戴式科技在人們的日常生活系統中真正發揮作用,必須承認其作為進入這些象徵價值體系入口的潛力,並重新確認更根本層次的穿戴式裝置的功能,才能在未來發現機會。
義大利理論家萊奧波迪納·福圖納蒂認為,手機試圖滲透到時尚和配飾的世界,其中最成功的策略是所謂的「軟性機器轉變」,也就是用柔軟的皮革或貼紙裝飾,並可以放入褲子口袋或手提包中。也就是說,智能手機之所以如此普及,是因為它可以選擇不那麼顯眼,成功地應用於使用者裝扮自己的方式。套用這個觀點,可以考慮以下問題:是否可以提出將Vision Pro這種體積龐大的配件打造得更時尚的方法?或者有沒有辦法將頭戴式裝置放入肩背包中,在保持風格的同時輕鬆隱藏起來?這可以說是從社會關係的角度出發,而非產業設計的角度,在時尚界提出的議題。
此外,從人類學的角度來看,將面具或臉部裝飾視為有意識變化的機會,也可以找到線索。士兵在訓練前塗抹的偽裝霜、萬聖節派對的化妝,都是透過遮蔽或重塑臉部來象徵加強關係的意義和加入特定社群。因此,頭戴式穿戴裝置的機會在於是否能運用適當的時機和適當類型的變形。例如,在與孩子玩耍時融入龍的形象,或者幫助人們在穿上新衣服時更真實地感受到自己變成了什麼樣的人,等等,在日常生活的各個方面,都有許多可以應用的機會,來強化穿戴裝置佩戴過程中與他人關係的意義。
迄今為止,業界的論述似乎都主張,所謂的新型穿戴式科技的數位特性,也就是透過佩戴裝置的螢幕所看到的內容,本質上會形成與新世界之間的關係。然而,穿戴式裝置本身並非一個全新的範疇,而更適合定義為在服裝、配飾、飾品、運動和醫療器材等既有的歷史文化規範中,增加的功能。因此,穿戴式產品必須提供強大的社會可接受的象徵意義。換句話說,成功的機會在於,不是取代身體的功能,而是將科技完美地融入我們身體所穿戴的象徵世界。
*本文為2023年7月24日電子新聞專欄刊載內容的原文。
參考資料
作為科技製品的手機
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