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yungchae Ryan Son

憤怒的背後:依然無法釋懷-1

  • 撰写语言: 韓国語
  • 基准国家: 所有国家country-flag
  • 生活

撰写: 2024-05-20

撰写: 2024-05-20 17:36

前提:憤怒的主體是誰?

"其他的武器是由人來使用,但憤怒這種武器卻相反地利用著我們。"
"蒙田城堡"


情境:即使每月賺數億,但想到幾年前挪用公款的員工,就怒火中燒。


儘管想隱藏,內心卻相當震驚。對方是一位資深的醫療專業人士,十多年來不斷就疼痛與痛苦的意義提出各種哲學和學術問題,並以此更清晰地確立自身職業標準。在六到七次的會面中,我們之間的寒暄逐漸增多,直到某一天,我見證了他無法壓抑怒火、爆發粗口的那一面。


對於幾年前發現的一位值得信賴的內部員工挪用公款的事實,以及充滿辱罵和憤怒的通話錄音等,即便事隔四五年,當事人仍然非常憤怒,並且似乎感到有必要表達這種憤怒。當然,我並不知道確切發生了什麼事,也不知道誰造成了多大的損害,以及因此造成的損失或傷害有多大。但可以肯定的是,他經常,或者說至少會在聽取錄音時,重新喚起並確認過去經歷的憤怒。

現象:這是針對誰的憤怒?


在旁人眼中,他是一位尊重病人、並受到病人尊敬的人。但是,當他分享過去事件時,流露出的表情和情緒卻充滿了事件受害者的悲慘或絕望。隨著他越來越難以承受的情緒表達以及具體資料,一個問題在我的腦海中越來越清晰:「這份憤怒是針對那個員工,還是針對自己沒有及時發現長期挪用公款的事實?」

憤怒的最初對象可能是外部,但最終卻會導致自我毀滅。


我知道,對於非當事人的我來說,這只是一個不負責任的旁觀者意見。但是,對情境的憤怒中包含了委屈、恐懼、無力感,以及希望對方理解自己的期望。而這種期望是基於一種無法單獨開始和結束的相對關係,因此從一開始就無法滿足。憤怒可以成為一個自我說服的過程,但如果這個過程不斷重複和延長,就應該關注到:即使我的呼喊得不到回應,我卻仍然抱持著這種模糊的期待,而這種期待卻在慢慢吞噬著我。


引發憤怒的當事人的基本立場和過程中的經歷大相逕庭。


在疫情嚴峻、出門都感到罪惡的時期,一款備受關注的新應用程式就是Clubhouse。它就像一個KakaoTalk群組聊天室,可以建立不同的聊天室,以各種主題進行討論,就像廣播或Podcast一樣,參與者可以即時互動。當時,不同年齡層和各行各業的專家聚集在一起,每天進行討論。有一位每天早上七點開聊天室的主持人分享了他持續收到匿名人士透過部落格文章、Instagram私訊等發送憤怒和批評訊息的經歷。這些訊息持續不斷、陰魂不散,讓他苦惱於如何應對,而我能給予他的建議幾乎是獨一無二的。


"你只需要遠離他。"


他每天都會查看私訊和部落格文章,並擔心是否會有更多文章出現。為了詢問是否有足夠的證據採取法律行動,他抱著一種模糊的期待打開了聊天室。但他忽略了一點,有些人會將這種情況視為一種成就或成果。


有些人可能難以完全展現自己,躲藏在自己的世界裡。然而,卻有人每天早上都以明亮活潑的姿態,站在自己創造的舞台上向大家問好。而由於某些原因,躲藏在觀眾席匿名的人卻向他投擲石頭。被擊中的主持人感到憤怒和困惑,但他試圖從自己的角度,從自己的常識出發去理解和說服對方。但如果投石者因自己的行為感到尷尬和羞愧而再次躲藏起來呢?如果他目睹自己的行為成為談論的主題呢?更進一步,如果其他目睹這一切的人開始想像「或許我也會這樣做」呢?


有時,想要理解的嘗試本身就是一種傲慢。更何況,如果其前提是我的常識、我的標準,那麼這種嘗試本身就可能成為他人利用你、束縛你的機會。父母常對子女說「只看美好的事物」,這句話包含著許多意義。


最重要的是,那些知道自己手中握著堅硬的石頭,知道扔出去會讓人受傷的人,已經決定漠視和逃避你的處境和立場了。再次強調,這是經過深思熟慮的決定。因此,想要設身處地理解他們,本身就意味著放棄自我防衛,是一種自我毀滅的行為。我們無法完全理解他們,因此與他們相處的唯一方法,只有「徹底摧毀」或「徹底漠視」兩種選擇。我曾建議過刪除部落格文章連結或相關平台應用程式,刪除Instagram私訊並暫時停止使用該應用程式等,也就是與與相關的憤怒和受害意識相關的所有事物徹底告別,這是最佳的應對方式。為什麼?因為恢復日常生活和重新投入是自我療癒的核心。


換句話說,有必要意識到,接觸那些大小不一的、讓我聯想起憤怒的因素,本身就是我的選擇。這同樣適用於那位定期播放充滿憤怒的通話錄音的人。對方可能已經忘記了羞愧或罪惡感。即使再次激起他們的憤怒並重新開始指責,在這個過程中和結果中,受傷最深的也只有自己。


憤怒不僅會影響個人,也會影響周圍人的生活。


我偶然有機會採訪了他的家人。這段對話基本上是關於工作層面的,但後續的對話也包含了家人對他的理解和擔憂。關注法律訴訟和相關的個人反應,讓人意識到事件的嚴重性,並引發對當事人變化和擔憂。特別是,作為專業人士在公開場合應有的態度,會使他私下表達憤怒的方式更加引人注目。事情越難以忘記,就越會讓周圍不得不旁觀的人在生活中或想像中感到擔憂。對當事人來說,微不足道的事情,在旁觀的家人的想像中,卻可能變得非常重要,從而產生過度的擔憂和另一種罪惡感。

想法:他總有一天會意識到遺忘是最好的選擇吧。


憤怒是正常的反應。短時間內分享給我的憤怒背後,交織著許多難以理解和接受的事情。然而,在那一刻,我能確認的另一個重要部分是身體上憤怒的跡象。即便過了這麼多年,憤怒仍然揮之不去,我又該如何評斷和敘述呢?我只能傾聽,並認為這是一個經過的過程。


我只希望,承載著憤怒的身體能承受的住這個過程持續的時間。我希望那位比以前更成熟、更成功的人,總有一天能對喚起過去的自己寬容一點。這是我能說出的最好的話。


因字數限制,請點擊以下連結查看後續內容。


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