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yungchae Ryan Son

相互認同的順序:年輕時必須經歷的事-1

  • 撰写语言: 韓国語
  • 基准国家: 所有国家country-flag
  • 生活

撰写: 2024-05-20

撰写: 2024-05-20 17:58

前提:為了健康自我而進行的自我批判?

"想要獲得重要的事物,自我滿足是可怕的陷阱。"
"Amancio Ortega ZARA創辦人"


情境:數十位三四十歲、五十歲的對話參與者 VS 單獨一位二十歲發言者


事實上,令人尷尬。在一個以世代間溝通困難為主題,並反映雙方立場的語音社群媒體Clubhouse的對話室中,實際上表達發言意願的雙方參與者,其結構是數十比一的比例。即使如此,鼓起勇氣發言的唯一一位二十多歲女性,在這壓倒性的情勢中,試圖在保持禮貌的範圍內表達她堅定的想法,同時,她也在努力應對長輩們沒完沒了地插話的回應,甚至連她原本想表達的內容都因此被打斷。


然後,一位40多歲的知名藝人,帶領著這不平衡的對話達到了頂點。這位20多歲的女性正在解釋與父母或職場上司溝通困難的原因,她似乎稍作停頓調整呼吸。即使只是透過聲音在自己的空間中參與對話,也有數十人在公開場合即時收聽她的發言,面對那些似乎毫不退讓的長輩們形形色色的反應,要以邏輯的方式傳達代表20多歲的意見看來並不容易。就在她整理接下來的表達方式,片刻的沉默持續的那一瞬間,


"我非常能感同身受,所以…是這個意思嗎?"


那位藝人不斷地將出現的內容以20多歲的標準簡化,並試圖與她自己的經驗和經歷產生共鳴。接著,她又補充了她作為藝人的10多歲、20多歲的經歷,以及最近讀過的一些書籍內容,表示認為20多歲的人應該多嘗試不同的經驗,並以"所以,不要害怕,嘗試各種各樣的事情吧!絕對不要放棄,我會為你加油!"作結,她的主張似乎充滿了真誠。發言權轉移後,40多歲、50多歲的對話室主持人繼續補充和確認,而20多歲的女性則保持沉默。"現在我也比較能理解年輕一代的立場了,能有這樣的坦誠對話機會真好,也很感謝策劃這次活動的主持人們",長輩們的發言接踵而至。聽了十多分鐘後,這位20多歲的女性小心翼翼地開口。


"那個…從剛剛開始,我想要傳達的內容…似乎與我的想法有所出入…"

"喔,是嗎?哪裡…"

"也就是說,我想要表達的是…"


之後,再次迎來了調整呼吸的時刻,而40多歲的知名藝人再次接過了話語權。

"我非常能感同身受,所以…"


就這樣,同樣的狀況重複了好幾次。

現象:對誰的同理心?認為理解對方是恰當的嗎?


世代間溝通困難的現象,在該對話室中已即時呈現。

『理解』的錯覺。事實上是人類不可能達成的目標


在許多人際關係中,經常出現"我以為你會理解我,你應該理解我,我理解你"等衝突情況,而『理解』這個詞彙經常出現。由於這建立在『可以理解』的前提下,因此在針對對方的期望和資格的爭論中,往往成為一個缺乏實質依據的不完整標準。


然而,人本來就無法理解他人。根據海德格的說法,人是存在於世上的存在物。我們不知道自己會出生在韓國這個國家,也不知道會出生在兩個來自不同世界的人,也就是父母所建立的家庭這個世界裡。我們醒來時,就已經存在於這個國家、各自的家庭所組成的世界中,必須適應其運作的規律、價值觀、規範等,並透過在成長過程中遇到的學校、職場、社群以及其中與不同的人相處的時光,來發現自我,並以不同的方式經歷自我。因此,人類的最佳狀態並非『理解』,而是『願意不斷努力去理解』。


實際上,在諮詢專案中最重要的一環,就在於一開始雙方就明確承認自己知道和不知道的事情。確認並承認彼此現狀的前提,正是快速有效地將問題具體化,並順利找到解決方案的基礎。在人際關係中,從『知道』開始,只會掩蓋紛爭的線索,隨著關係加深,反而會加劇裂痕,最後只能確認彼此間已經存在難以彌補的情感裂痕。


因此,反而從『我無法理解對方』開始對話,嘗試看似不可能的判斷和評估,時間久了,許多事情會變得更清晰,也能找到比以往更多理解對方的機會。


40多歲的藝人、主持人,以及許多自認為是相對年長者,從20多歲女性的相反立場參與對話的人們,是否在開始對話前,就已經預設『我知道你的處境』,而在聽取回答和表達意見時,是否也造成難以言喻的不適和緊張感,這點值得深思。


建議,是否從對方的允許或請求開始?


在尋求和提供建議的關係中,首先需要互相確認的是尋求建議者本人的允許。建議的開始始終是對對方現狀的評估。評估基本上並非愉快的經驗。更何況,基於扭曲和不足的資訊所作出的對方的評估,幾乎總是無法達成最初的目的,只會徒增不適和緊張。


20多歲的女性只是想根據長輩們的要求說明自己的立場。然而,40多歲的藝人卻刻意打斷了這個流程,從她自己的立場給予了真誠的,或許在對方看來是不恰當或不必要的意見。這也可能被認為是不尊重對方的態度。在尋求和提供建議的情況下,對話的主題是『尋求建議者的生活』。仔細思考建議是為了誰,或許40多歲的藝人看似為對方著想,實際上卻是給予了讓自己滿意的意見,然後獨自滿足,並不斷重複著自我尷尬而退縮的行為。


世代、年齡,而非同時代的人們


從對話中可以確認的前提是『我的20多歲和你的20多歲同樣艱辛』。但在此需要重新思考的是,在這兩個20多歲之間存在著『時代的變遷』。從國家的發展歷程來看,戰後建築物的興建、高速公路的開通以及國家基礎產業的資本投入,在當時勞工的薪資增長率和購屋標準方面,與目前的成長飽和時期相比,反而提供了更穩定的生活標準。相反地,如果考慮到目前從20多歲到50、60歲的世代,賺錢的機會都集中在房地產、比特幣等接近投機行為的投資上,那麼各個時代的潮流正是具體化世代特徵的核心標準。


年齡只是年齡而已。與之前的世代相比,現在的20多歲經歷了比任何人都更激烈的無止盡競爭的10多歲,即使在20多歲進入大學後,也必須專注於為就業做準備而管理學業。父母們以前常說的『只要考上大學,就能隨心所欲』的安慰,已經在十幾年前消失了。40多歲、50多歲的人們沒有經歷過他們激烈的10多歲和20多歲,怎麼能自認為能以自己的20多歲為基準來理解他們的現狀,並認為他們的不足是理所當然的呢?這種錯覺在某些方面甚至應該感到羞愧。


因字數限制,請點擊以下連結查看後續內容。



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