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遇見客戶之後,訪談該怎麼進行?-2
- 客戶訪談應該著重於客戶的生活與經驗,而非企業的產品/服務。廣泛理解客戶的日常生活、健康和消費行為,以掌握其真正需求至關重要。
2018年,在WeWork舉辦的clarify活動問答環節中,這是參與者最常問的問題。而我的回答總是:「見面…聊聊吧。」坦白說,當時光是能在眾人面前分享我多年來的思考成果就已經緊張萬分,根本沒時間深入思考這些參與者們『為何』會來到這裡。此外,我也苦於如何表達我已經習慣已久的訪談經驗,缺乏仔細的思考。因此,藉由這篇文章,我想彌補當時未能完整解答的遺憾。
Why interview? 企業活動中最實用的指導方針,回饋
無論大小企業,親身經歷過的人都知道,成功人士的建議在企業家們的現實面前,很可能只存在於理論層面。每個企業的狀況、產品/服務提供的價值各不相同,相關市場及主要客戶的狀況也會影響消費的意義,因此,每天都面對新的困境,才是大多數人的寫照。
在這種情況下,要找出目前的問題點,並藉由改善來提升銷售額,需要的是目前購買產品/服務的客戶回饋。雖然許多人都知道回饋的重要性,但實際上要如何與客戶見面、交談,卻讓人感到茫然和害怕。
Check first. 看待客戶的觀點
新的「客戶」可能是未知的、像代名詞般的存在,但已經付錢購買企業產品或服務的客戶,就不再是模糊的對象了。改變看待的角度,他們至少是願意分享其購買經驗並感興趣的,如同夥伴般的存在。購買的產品/服務與客戶個人的故事息息相關,而這些客戶也傾向與他人分享他們的消費經驗。
以前,在為某個洗髮精品牌訪談25至40歲的女性客戶時,許多訪談參與者在訪談結束時都展現了相同的反應:「談論日常使用洗髮精的經驗,感覺真有趣。平常不會聊到這些話題呢。下次如果有這樣的機會,一定要通知我喔!」
當時提出的問題,像是使用洗髮精的經驗、對洗髮精的感受、浴室的模樣、拍照等等,都是非常日常、平凡的事情,一般不會特別拿來當作談話題材。但當這些日常的想法在受到外界的提問後,以言語表達出來時,卻能讓人感到耳目一新。更重要的是,當與朋友或陌生人一起談論這些事情時,透過口語表達情感,似乎帶有另一層意義。三位女性以洗髮精為主題,分享檢視背後化學成分的樣子、從周圍聽到的不精確卻又莫名有共鳴的洗髮精傳聞,以及想讓浴室看起來乾淨整潔的背後,真實的樣貌,這些都讓訪談參與者們留下深刻的印象。
客戶想說話。只要能提供一個讓他們毫無顧忌地展現自我的環境。
Break. 作為社會存在者的角色扮演
我們是社會性動物。現象學認為人是不理性的存在,會根據自身所處的社會關係及情境來做選擇。我以這種哲學觀點為基礎來執行專案,因此在客戶訪談中,這也是一個重要的環節。
在企業員工訪談客戶的場合,客戶會區分出關於自身消費經驗該說什麼、不該說什麼,並以此來應對訪談。而品牌負責人則會準備一份以企業為中心的提問清單,並傾向將眼前的客戶視為銷售對象,而非一個人。客戶會立即察覺到這點,並且在對話過程中越發忠於自身的社會角色。因此,企業調查中充斥著關於產品使用經驗的問題,而客戶則會選擇與自身狀況脫節的機械式答案,這使得對話的本質蕩然無存。
幾年前,某酒類品牌在國內產品知名度只有15%左右的情況下,卻將相關產品的四種口味區分開來,讓第一次接觸的客戶試飲後進行滿意度調查。對於不熟悉產品本身的味道及消費意義的客戶來說,就算展現多種口味,這樣的數據結果也很難幫助後續的品牌活動。
總而言之,在客戶聯繫階段以及實際見面的過程中,首先要確保的是傳達訪談者中立的意圖和態度。此時,越能明確說明『為了瞭解企業的困境並尋找答案』,就能獲得越多的真實資訊。此外,光是展現這樣的態度,就能讓客戶感受到自己透過消費獲得了尊重,並且成為有幫助的存在。
但是,此時必須記住,訪談的目標不是獲得條理分明的答案。訪談的目標是將其作為深化與客戶情感交流的過程。即使是初次見面,只要展現對客戶消費相關「日常」的興趣,客戶就會將其視為愉快的對話。與客戶一同創造一段時間,讓企業負責人的煩惱成為他們的事情,並基於個人經驗給予真誠的意見,這才是訪談真正的目標,也是獲得真正有幫助的回饋的唯一方法。
有時我會看到周圍的人誤以為訪談是專業的、針鋒相對的提問與精闢的回答。訪談並非表演。訪談的真正意義在於訪談後的過程和關係的強化。這需要負責人改變對待客戶的態度和觀點。
Always. 提問的中心是客戶
因字數限制,完整內容請見以下連結。
评论0